為什么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自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理念與共同體思想
發布時間:2024-04-15 10:32:02 作者:包頭熱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深刻的理論內涵。2023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要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兩個大局”,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重要成果。今天,“道中華”發表以“四個為什么”為主要內容深刻剖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貢獻的第二篇文章,以饗讀者。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立足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汲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精髓,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理念與共同體思想,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是“兩個結合”的具體體現。
▲“不忘初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陳列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族交往使民族歷史成為世界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說:“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贝蠊I“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br/>正是基于對人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的深刻認識,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可見,人類交往的世界性將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將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統籌好“兩個大局”,準確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和世界坐標,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命題的開拓創新。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亮相國家博物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族融合是人類發展趨勢
正是在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向過程中,各民族最終會實現“交融一體”。恩格斯對民族融合作了論述:“按照公有制原則結合起來的各個民族的民族特點,由于這種結合而必然融合在一起,從而也就自行消失,正如各種不同的等級差別和階級差別由于廢除了它們的基礎——私有制——而消失一樣?!边@就是說,民族不是永恒存在的,民族融合才是必然的。
列寧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不能贊同任何鞏固民族主義的做法,相反地,它贊同一切幫助消除民族差別、打破民族壁壘的東西,贊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和促使各民族融合的東西?!笨梢?,民族是一種歷史性的現象和過程,民族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內涵,也深化了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關系的認識。
民族融合是社會主義階段的任務
列寧說:“馬克思主義提出以國際主義代替一切民族主義,這就是各民族通過高度統一而達到融合?!睘榇?,他特別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不只是要消滅人類分為許多小國的現象,消滅一切民族隔絕狀態,不只是要使各民族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合”。他認為,要達到使一切民族完全平等、密切親近和進而融合的共同目的,必須反對單個民族的閉關自守和各自為政,必須主張不分民族、國家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必須顧全人類的整體利益,“除了實行這個原理以外,沒有也不可能有別的道路”。
列寧還反對以保護民族文化為名的“精致的民族主義”,始終主張文化交融和共同教育。他指出,“‘民族文化自治’就是最精致的、因而也是最有害的民族主義,就是用民族文化這一口號來腐蝕工人,并且宣傳極其有害的甚至是反民主的按民族分學校的主張?!彼粲?,“消除各民族之間的種種隔膜,使各民族的兒童在統一的學校里打成一片”??梢?,社會主義必然追求民族融合,要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使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浙江長興縣泗安鎮實驗小學不同民族的學生和老師展示他們自己親手做的月餅。(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族融合不等于民族消滅
列寧認為,“人類將如何達到階級的消滅,以及如何達到以后的各民族的融合,二者之間有著某種共同點。這就是:只有被壓迫階級專政的過渡階段才能導致階級的消滅。只有被壓迫民族的真正的解放,民族壓迫的真正根除,才能導致各民族的融合”。因此,“必須實行民族平等,宣布、規定和實現各民族的平等‘權利’……不這樣就沒有走向各民族完全自愿的接近和融合的道路”。
為了“自由的、自愿的接近和融合”,列寧專門強調多民族國家是歷史常態,他說:“在各種不同的民族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者是決不會主張實行任何聯邦制原則,也不會主張實行任何分權制的。中央集權制的大國是從中世紀的分散狀態向將來全世界社會主義的統一邁出的巨大的歷史性的一步,除了通過這樣的國家(同資本主義緊密相聯的)外,沒有也不可能有別的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笨梢?,民族融合反對采用任何的強迫方式。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預備會議。少數民族代表身穿民族服飾陸續步入會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族自決不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的首要原則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民族自決權是所有民族內部自由的基本條件之一 ,但從沒有把民族自決視為無條件的最高原則。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雖然支持波匈的民族自決,但也反對捷克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自決運動,因為按照階級斗爭原則,后者是“反動民族”,是不符合革命利益的倒行逆施。
列寧也說過民族自決,但他明確強調這并不等于分離、分散、成立小國家,“它只是反對一切民族壓迫的徹底表現”。實現民族聯合和團結才是民族自決權的本質與目的,要“把各民族無產者之間的聯合看得高于一切,提得高于一切?!?br/>
事實上,民族自決只是蘇共特殊時期的革命策略。當時的俄國工業化水平太低,無產階級太弱,而農民又多效忠沙皇,為此斯大林只能用“民族自決”來聯合境內其他民族。正因為民族自決是革命之“術”而非執政之“道”,所以列寧明確反對到處套用民族自決。他說,“在解決一切殖民地和民族問題時,不要從抽象的原理出發,而要從具體的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出發”。
可見,民族自決是處理民族問題的具體手段,民族交融是發展趨向;民族自決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民族平等團結才是最終目標。
構建“真正的共同體”符合世界歷史趨勢
馬克思主義理論基于人類社會發展實際和歷史趨勢,把共同體劃分為“自然共同體”“抽象的或虛幻的共同體”和“真正的共同體”三大發展階段和歷史形態。而“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命運共同體”主題花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每一個體不再是“階級的個人”“地域性的個人”或“偶然性的個人”,而是“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的普遍的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有個性的“自由人”?!罢嬲墓餐w”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社會機體,是榮辱與共、禍福相依的和諧社會,是既有一致性又有差異性的共同家園。這正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理想,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奮斗目標。
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決定共同體發展水平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因此,“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瘪R克思、恩格斯強調“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生產力的普遍提高、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人類對于自身解放的不斷追求使得“抽象的或虛幻的共同體”終將退出歷史舞臺。只有破除“物”役,在不同的歷史文化中識別、汲取公共元素,培育歸屬意識和共同精神,方能真正構建起實質意義上的共同體。
可見,民族共同體之間的普遍交往超越了以往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交往,它是建立在現代生產力和分工基礎上的物質交往、社會交往和文化交往。這意味著,民族共同體最終的目標是以“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形式而發展,從而為各民族間的自然融合創造條件,并非是使各民族都實現政治自決、相互隔絕、獨立發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亮相北京。(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兩個結合”與中國的道路自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重要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再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共同體思想的正本清源。要按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思路,按照“兩個結合”的原則,從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具體的現實”出發,在馬列經典理論上分清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的道與術、源與流、主與次。要看到馬克思主義既著力闡發了階級斗爭,也具有寶貴的共同體思想;既揭示出了國家內部各民族關系,也闡釋了國家與民族的上下關系;既主張過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決,也主張中央集權政治國家的合理性;既談論過民族分化,更強調過民族融合。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運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大力挖掘馬列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族融合、共同體、國家民族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
▲北京蒙藏學校舊址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總之,馬克思主義透過“世界歷史”揭示了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向,透過“真正的共同體”揭示了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目標任務。所以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理念與共同體思想,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